齊桓公死后齊國因長期內亂而霸業中衰(齊國內亂 齊桓公)
春秋時期,齊桓公卒,他的幾個兒子開始爭奪君位,40年間就有5位繼任為齊國國君,可見局勢動蕩不安。
當時,諸公子各自培養勢力,士大夫的勢力也隨公子們的爭斗而起,分別為高氏、國氏、崔氏、慶氏、鮑氏,以及后來代齊的田氏。其中,以崔氏的勢力最為強大。
崔氏此時的族長為崔杼,他在齊惠公時期就受到寵信,可以說是權傾一時,但是單一族的強大,卻也招致其他各族的恐慌。
因此,齊惠公死后,崔杼就被國氏與高氏聯手趕出齊國,但崔杼離去后,隨即各氏族間又產生新的斗爭。

齊桓公劇照
崔氏、慶氏翻身
齊靈公八年,慶克與齊靈公的母親聲孟子有不當的關系,被鮑牽看見。鮑牽將此事告知給重臣國武子,國武子便將慶克訓誡一番。
本來此事當自此結束,但是聲孟子擔心丑事會傳出去,便向齊靈公進讒言。齊靈公一怒之下,不問是非,就斬了鮑牽的雙腳,并且驅逐高無咎,高無咎只好奔往莒國,其子高弱在盧地起兵反叛。
同一年,齊靈公召回崔杼,并派慶克率兵平定高弱。而國武子此時隨諸侯去圍鄭國,聽聞國內的情況,便率兵直奔盧地,圍殺慶克,并以谷城為基地,反叛齊靈公。

崔杼劇照
面對如此紛亂的局勢,齊靈公只好先以緩兵之計與國武子談和。雖然談和成功,但是此事令齊靈公如坐針氈,于是便安排刺客,要殺國武子。
國武子果然被伏兵所殺,其子國勝也一同受害,國氏一族在此受到了致命的打擊。經過此事,崔杼與慶封兩族,完全把持了齊國朝政。
崔杼的野心
齊靈公本來立太子光為繼承人,但是因為寵愛戎姬,所以便廢除太子光改立公子牙。
齊靈公堪稱大膽,因為他擅自將沒有犯錯的太子光廢除,改立別人為太子;而崔杼更是膽大包天,暗中迎回被廢了的太子光。
此舉,顯示出崔杼權力和野心之大,連一國之君的廢立也掌握在他手上,亦可從中見得姜齊政權的“權力下移”。

齊莊公劇照
太子光繼位為齊莊公,一上位便殺掉公子牙,并殺死曾經推薦公子牙為太子的戎姬。由此可見齊莊公的氣量狹隘。
崔杼借勢加害公子牙的老師高厚,沒收高厚的家產,并牽連高氏一族。崔杼與齊莊公連成一氣,自此他完全專政。
崔杼的殺意
齊莊公三年,晉國大夫欒盈起兵對抗晉君失敗,奔往齊國尋求幫助。
當時,田文子與晏嬰,見到齊莊公竟然以貴客之禮,對待一個公然叛亂的晉國大夫,便雙雙進諫。
晏嬰向齊莊公諫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圖之。”齊莊公不聽。下堂后,晏嬰便對田文子說:“君自棄也,弗能久矣?”
由此可見晏嬰將田文子視為同道,也可以看出田文子時期,田氏尚未有篡齊的野心。

晏嬰劇照
然而,齊莊公最終還是納欒盈為客,竟然還希望欒盈成為齊國在晉國的內應,以取里應外合之效。
崔杼在齊莊公準備伐晉時,也向他表達了不同意的態度,但齊莊公一樣不聽。
崔杼下堂遇到田文子,田文子問曰:“將如君何?”崔杼對曰:
“群臣若急,君于何有?子姑止之!”
可見,崔杼對齊莊公已有了殺意,而田文子從這段談話中已察覺到崔杼的意圖。但是,崔杼此時在齊國勢力龐大,縱然田文子說出崔杼有弒君之意,也無直接證據可以舉發。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齊莊公六年,齊莊公通崔杼的妻子。崔杼知道后懷恨在心,加上先前莊公不聽他的建議,在新仇舊恨下,崔杼決定動手,一吐怨氣。
于是,崔杼開始裝病不上朝,莊公便以“探視生病的崔杼”為由,前往崔府,試圖再與崔杼妻子相會。

崔妻劇照
這一切,已在崔杼意料之中。他安排伏兵,待莊公一入崔府,就關門刺殺。當門關上的那一刻,齊莊公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公登臺而請,弗許;請盟,弗許;請自刃于廟,弗許……公逾墻又射之,中股,反隊,逐弒之。”
崔杼弒齊莊公后,齊國的政權完全歸于他手中,他又再立莊公異母弟為齊景公。
然而,慶封抓住了“崔杼家族內斗”的機會,將崔杼一舉扳倒。崔杼被迫自殺。
假如崔杼家中不發生內亂,那么很有可能演變成“崔氏代齊”。不過,崔杼最后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慶封扳倒崔杼后,成為齊國最有權力的人。

崔杼劇照
慶封之死
慶封比崔杼更囂張跋扈,將齊景公每日餐中的雞換成鴨,最后就連鴨肉都取走,只剩湯給景公吃。
如此戲謔齊景公,自然引起了齊國內其他公族的不滿。公族里面田氏、鮑氏、高氏開始計劃要推翻慶封專政。
可是,慶封有著齊國境內最強大的武力與權力。如果沒有一舉推翻他,還給他留下喘息的機會,那么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滅族之禍。因此,各公族不停地觀察,等待機會。
景公二年,慶封外出參加慶典,而田文子為了減輕慶封的戒備心,還命自己的兒子田桓子隨行,中途即以田桓子母親生病為由,將其招回。
慶封的身邊人雖然察覺有異,但是慶封自恃勢力龐大,沒有太過擔憂。結果,田桓子渡河后,便破壞了所有橋梁和船只,使慶封無法趕回齊國都城臨淄。

齊景公劇照
此時,在臨淄的慶舍,正與齊景公大肆設宴、花天酒地,當人們說有人要反慶氏時,慶舍還不相信,依然繼續飲酒取樂。
直到田氏、鮑氏等公族領兵進入時,慶舍才知為時已晚,齊景公也被當場嚇傻。鮑國趕緊安撫景公,以便控制臨淄。
在外的慶封,因無法及時趕回臨淄,只好狼狽地轉往魯國后,再奔吳國。在吳國,慶封得到吳王封賞,但是安定沒多久,便被前來攻打的楚人捉住,游街后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