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是明朝末年文學家楊慎所寫,描述了五個明朝官員在清理官僚腐敗時所遭受的迫害。以下是《五人墓碑記》的原文和重點句子的翻譯: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翻譯:
“先帝在創業未半的時候,因為內外交困而去世了。現在天下分裂成三,益州疲弊不堪,這是危急存亡之秋啊。但是侍衛們仍然不懈地忠于國家,忠臣們仍然忘身于外,這說明他們追述先帝的恩典,希望向陛下報效。陛下應該開放聽取臣子的勸諫,以發揚先帝留下的良好品德,不應該偏私,使內外法律不同。宮中和府中,都應該是一個整體,陟罰和賞罰應該平等,不應該有所偏袒。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他們都是有才能的人,忠誠正直,所以先帝挑選他們作為陛下的顧問:我認為宮中的事情,不論大小,都應該咨詢他們,然后施行,一定能有助于國家的治理,增加國家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