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科學邊角料團隊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近日,一位學生在網上發帖稱,自己曾在江西南昌“戒網癮”學校豫章書院遭受體罰、囚禁。消息很快引起網友關注,不少人留言均稱自己在豫章書院受到體罰。采訪中,不少該校學生向新京報記者證實此事,聲稱在學校還遭到虐待。
\”戒網癮\”學校被指體罰囚禁學生(圖片來自網絡)
什么是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是指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為對使用網絡產生強烈欲望,突然停止或減少使用網絡時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
有臺灣學者認為,網絡成癮是由于重復地使用網絡而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并且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時對上網帶來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賴。
也就是說,因為網絡的許多特質帶給使用者許多快感,同時又因很容易重復獲得這些愉悅的體驗,使用者便在享受這些快感時漸漸失去了時間感,逐漸對網絡產生依賴,導致沉迷和上癮。
網絡成癮(圖片來自網絡)
計算機的普及使得網絡成為許多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是不是上網時間長就一定是網絡成癮呢?不是的,網絡成癮具備一定的診斷標準,需要具備幾大癥狀。
首先,出于非工作、學習目的每天上網6小時以上,這是網絡成癮的一個時間標準。如果因為學習、工作的原因每天在網上逗留10個小時,這樣不能算是網絡成癮。其次,這種上網狀態持續了三個月以上,才能構成網絡成癮的病程標準。第三,社會功能即學習、工作和交往的能力因長期上網而受損。只有具備這三大癥狀才能構成網絡成癮。
學者對網絡成癮意見不一
網絡成癮的概念受到了不少學者的質疑。有的反對者認為,“成癮”這一術語是指有機體對某種藥物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賴,是用于攝入某種化學物質或麻醉藥的行為,比如吸毒等,而網絡用戶對網絡的著迷不同于對化學物質的依賴。
學者對網絡成癮意見不一(圖片來自網絡)
還有人認為,網絡成癮是一種被心理學家和研究者夸大的說法,“他們把人們在網絡上花很多時間看作是一種成癮,然而,有些人在閱讀、看電視和工作上也花很多時間,并因此忽略了家庭、友誼和社會活動,卻沒有人把這些行為稱為成癮?!?/p>
無論學術界如何爭論,由于過度使用因特網而導致心理、社會功能受損這一行為問題已經存在,并嚴重影響到網民正常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甚至影響到整個家庭和社會的發展。
網癮如何科學戒除?
專家認為,性格內向、焦慮傾向嚴重、不善于與人交往的學生染上網絡成癮的可能性較大,一些自律能力較差的學生也會不知不覺地沉迷于網絡。
迷戀上網的孩子通常在現實生活中不愿與人交流,對網絡以外的事物反應冷淡,并存在情緒不穩定等現象。
專家建議,幫助這類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為他們創建一個全新的、相對獨立的轉變環境。比如,家長可讓孩子參加夏令營、素質培養班之類的同齡人團體,讓他們在無法接觸網絡的環境中,在老師的引導下試著與人交際,嘗試體驗網絡以外的同齡人接觸以及群體游戲的樂趣。
對于成癮特別嚴重的學生,家長應該尋求正規醫療機構的幫助,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之下讓孩子走出虛擬的網絡世界,投入正常的學習生活。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