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為習慣對于人一生的重大影響。孩子的命運從思想、行為開端,但要落實于行為習慣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并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注重這一時期各種習慣的培養,是為他將來成功的走向社會壘下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要了解良好習慣得先知道習慣是什么。“習慣是一種行為,是一種自然的不知不覺不假思索的行為。譬如走路,便是一種習慣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和傾向。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動化”地表現出來。
人類的行為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有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重習慣的養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得好,終身受益,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累。舉例來說:一個三歲的小孩子,偷人家的東西,他的父母不直接的加以糾正,那無異是一種間接的鼓勵,后來他就會慢慢養成一種偷的習慣了。所以我們應當特別注意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為培養健全人格打好基礎。
良好的習慣是指符合當前社會規范和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在生活衛生、道德品質和認知學習諸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自動化了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是有規律的、整潔衛生的;獨立的、不妨礙他人的;有利于個人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兒對社會生活有更好的適應行為。
根據有關調查說明,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有一定的規律:一是趨早性。即人的良好習慣萌發于幼兒期,宜從小培養。二是漸進性。幼兒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內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積累逐漸定型。三是反復性。幼兒在習慣形成過程中會出現反復,他們的行為起伏變化,表現不穩定。而且,幼兒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響和成人教導,他們正處于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的關鍵期。“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育不當,把握不好,這一時期常常會使幼兒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告誡家長說:“自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正確合理的起始教育,要比在教育的矯正工作容易得多。
幼兒期應該形成的良好習慣,主要包括生活衛生、道德品質和認知學習三方面的穩固的、自動化了的行為。這時形成的行為習慣不論是好是壞,都有很大的慣性力量,會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會自覺的表現出來,是一種動力定型。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如作息定時、獨立進餐、安靜就寢,早晚刷牙、飯前便后洗手、講衛生、愛整潔等,可以保護幼兒嬌嫩的器官,保障幼兒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品德習慣,如文明禮貌、友愛同伴、誠實勇敢、愛集體、守紀律等,可以發展幼兒活潑的性格,適應集體生活,有利于親社會行為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良好的認知學習習慣,如觀察敏銳、注意集中、勤思考、愛提問、坐姿和寫姿正確,愛護玩具和圖書等,可以發展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啟迪思維與想象,提高學習效率。
一對雙胞胎男孩,15 歲時雙雙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當人們紛紛向其母親請教育兒秘訣時,該母親說:“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就抓,這就是我的秘訣”。國內外許多教育家都十分強調習慣培養的重要性,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曾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確實,禮貌習慣好,思想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就能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英國的洛克更是認為:“一切教育都歸結為兒童的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于自己的習慣”。因此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