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一研究成果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
記者近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心理學部團隊歷時3年,通過對數百名在校大學生的腦影像數據和行為數據分析后,形成了西部青少年“人腦磁共振縱向追蹤數據庫”。該成果的相關論文日前發表于英國自然出版集團下的《科學數據》期刊,其數據庫的共享將有利于“中國腦計劃”的科學研究。
據了解,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是如何工作的?2015年,由中國科學院牽頭的“中國腦計劃”研究啟動,探究大腦對外界環境的感官認知、人類的意識形成原因等,用以研究開發人工智能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
早在2011年,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邱江教授和中科院心理所左西年研究員就開始合作,帶領團隊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團隊歷時3年,通過核磁共振技術采集了580名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3次腦影像數據和行為數據。“腦部有其自身發展的機制和規律,通過縱向跟蹤這些被測試者的神經影像數據,可以對其腦部結構與功能、智商、創造力以及未來心理行為等進行分析,甚至做出預測和評估。”邱江告訴記者,目前學界迫切需要研究者們建立并共享數據資源,以便系統地揭示人腦的奧秘。這項成果有利于科學家系統探討青少年心理行為的發展及腦發育規律,并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訓練進行研究。
據悉,該成果的相關論文《中國西部青少年縱向重測腦影像數據庫》,日前已發表于國際知名期刊——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數據》,相關數據庫也在該平臺上共享。(記者 李星婷 通訊員 劉汭雪)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