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前爸爸給孩子的一封信(開學爸爸對女兒說的話)
【一鳴專欄】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開學第一天,爸爸寫信給女兒:父母會說話,孩子才會聽!
原創作者|一鳴
開學第一天,家住成都的申先生給女兒寫了一封信,引起了網友熱議。
信中寫道:我們不在乎你拿獎狀給我們,只在乎你遇見不開心時的情緒以及應對方法。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會為你驕傲。
為什么爸爸要給女兒寫信呢?
原來,這位女孩考上了成都高中,在開學時,爸爸驚訝地發現,女兒報到時,有些不自信,爸爸擔心女兒壓力大,于是就寫了一封信給女兒。
生活中,申先生工作比較忙,很少回家陪女兒,他發現女兒比較粘著媽媽,跟自己不太親,偶爾回趟家,父女二人還會發生激烈爭吵。
為了避免說教引起劍拔弩張的局面,申先生決定給女兒寫一封信。
他把自己想說的話,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到電腦里,然后再發到女兒的微信里。
信中有支持,有鼓勵,有肯定,爸爸告訴女兒,你不是一個在奮斗,你后面還有父母和你一起。
申先生的做法讓網友們直呼:真的是個懂孩子的好爸爸。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當孩子遇到問題,會用恰當的方法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而不是逼迫孩子去接受。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只有父母傳遞給孩子溫暖和力量,孩子才會放下焦慮,變得自信、勇敢和堅強。
01
和孩子說話,從管好嘴巴開始
表姐的女兒彤彤才5歲,十分可愛,平時,爸爸在工地干活,只有媽媽陪著她。
有一次表姐跟老公視頻,當時她老公剛從工地回宿舍,還沒有換衣服。
那時,彤彤看了爸爸一眼說,他那么臟,我才不想跟他說話呢。
媽媽看到女兒不懂事,就當著老公面狠狠訓斥了她一頓,然而老公的一番話,讓表姐后悔不已。
表姐老公說了一段話一位:女兒那么小,她一些事還不懂,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嫌棄我臟,你就要告訴孩子,我為啥會臟,告訴她我的工作環境。
況且,孩子愛干凈是一件好事,她又不是知錯犯錯,而是不懂。
聽到這些話,表姐立馬表示自己錯了。
是啊,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會從根源尋找問題,而不是因為孩子做的事讓家長不舒服了,就要去訓斥孩子。
一些事情,如果家長給她說明白了,孩子自然會牢記父母的教誨,也會更加珍惜擁有的一切。
這樣,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會更加融洽和諧。
就像劉墉在他的《劉墉談親子關系與溝通》書中寫到的: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系中,父母的話,孩子樂于聽;孩子的話,父母懂得聽。
02
父母是否會說話,讓孩子過不同的人生
電影《奇跡男孩》中,小男孩奧吉由于基因缺陷,導致他做了27次手術,因此,他的相貌看起來奇丑無比。
進學校的第一天,奧吉就受到了同學們的嘲笑,他非常痛苦,回到家他流著淚問媽媽:“為什么我長得這么丑,長相永遠都這么重要嗎?”
媽媽告訴奧吉,我們每個人臉上都有痕跡,相貌這張地圖,會告訴他人我們經歷過什么。
而心靈這張地圖,則會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而爸爸則告訴奧吉,如果有人敢傷害你,你就反擊,沒有必要害怕。
母親的溫暖體貼、父親的鼓勵讓父母和孩子之間架起一座良好的溝通橋梁,讓奧吉從膽小懦軟,變得開朗、自信和幽默。
最后,奧吉在同齡人中收獲了友誼、尊重與愛。
父母會說話,讓孩子從人生的低谷一點點走出來;父母不會說話,讓孩子永遠沉在谷底,看不到未來和希望。
看過一個故事。
在美國有一個黑人出租車司機,他載了一對白人母子。
白人的孩子問他的媽媽:“媽媽,媽媽為什么司機伯伯的皮膚跟我們不一樣的?”
母親說:“孩子呀,上帝為了讓世界繽紛,創造了不同顏色的人吶!”
到達了目的地之后,司機堅持不收錢,小孩的媽媽說:“為什么你不收錢?”
這個黑人留著眼淚說:“小時候我也問過我的母親同樣的問題,母親告訴我說:’我們是黑人吶,我們這輩子注定要低人一等’。
如果我母親換成你的回答,今天我一定有不同的成就啊!”
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性格的塑造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會讓孩子走上不同的人生。
03
父母怎樣做,孩子才會聽?
(1)學會傾聽
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孩子問爸爸:“爸爸,你說人魚小姐能飛嗎?”
爸爸繼續手中的工作,并大聲斥責:“腦子天天亂想什么,好好讀書。”
孩子將做好的小花送給爸爸,卻被斥責“一天到晚瞎折騰”。
很難想象,長此以往,這孩子還愿不愿意跟父親交流了呢?
當孩子有“不正常”的表現時,父母應當通過傾聽,給孩子以最好的關注。
作為家長,每一次耐心傾聽之后,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愛和信任也會加強。
傾聽孩子,是愛孩子的最佳途徑。
(2)換位思考
看過一個很經典的故事。
媽媽帶著孩子去逛商場,只是一進大商場孩子就哭又哭又鬧。
媽媽不明白,為什么都不懂孩子為什么玲瑯滿目的商場吸引不了孩子的目光。
當媽媽蹲下來安慰孩子的時候,才發現,孩子滿眼都是腿和晃來晃去的包,原來是他害怕了。
媽媽抱起了孩子,當孩子被媽媽抱起來的時候,一瞬間孩子看到了好玩的玩具,就再也不哭了。
有時候大人思考和看到的東西,跟孩子不一樣,只有多去關注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知道孩子這個時候在想什么。
(3)看見孩子
《小歡喜》中,宋倩離婚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兒身上,她照顧起女兒的生活事無巨細,但也給了女兒很大的壓力。
英子不喜歡喝燕窩粥、不喜歡吃海參,但母親覺得有營養,逼著女兒吃下去。
女兒喜歡玩樂高,她告訴母親適當地玩對自己是有益的,但母親則認為玩物尚志,堅決不允許。
女兒的目標是考上南京大學,母親則認為考上清華北大才有意義,否則就是沒出息。
雖然英子非常懂事,非常體貼母親的不易,但她對母親不理解自己的行為非常反感,一心想著逃離。
最后,跟母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因為不允許報考理想大學,英子還以死相逼想要跳江。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金字塔,其中被尊重和自我需求被排在了金字塔的頂端。
宋倩連關注孩子的自我需求和被尊重需求都辦不到,溝通失敗可以說是必然。
父母考慮孩子的想法,孩子會感覺受到了尊重,在乎孩子的言行,那么在這樣長期的生活中,這會讓他逐漸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有主見的人。
在未來的生活上,孩子也不會隨波逐流。
04
寫在最后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越大,越不愿意跟自己交談,跟孩子溝通太難了。
因此,父母的嘴,要有一個隱形的拉鏈,懂得何時閉嘴,何時開口,如何開口。
也希望每一對父母,都用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早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少一點說教,多一點尊重,少一點質問,多一點聆聽,少一點指責,多一點贊美。
如此,父母會說話,也會造就一個幸福、省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