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說話(不和孩子說話的父母)
相信現在有不少家長有這樣的苦惱:明明孩子小的時候,很愿意跟自己分享他們的生活,包括交了什么朋友,今天在學校學到了什么東西,以及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隨著孩子年齡越大,想要跟父母溝通的欲望就越弱,很多時候,家長忍不住主動詢問孩子,也會遭來孩子的抵抗。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說話?難道說真的有代溝存在嗎?那為什么有的父母可以和孩子溝通無障礙,問題到底出在哪?

其實,之所以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其根源在很多父母的心中,孩子只是他的“附屬品”,“附屬品”也就意味著,缺少最基本的人格,什么事都要聽父母的,缺乏基本的尊重和認同,甚至連基本的溝通,都會被認為是逾越了邊界。
回想一下,當我們在孩子愿意溝通的時候,你的反饋是什么樣的?是不是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覺得孩子的想法不成熟?一點沒有思考過孩子的實際感受?
想來父母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通病,所以,之所以親子之間溝通變少,分享欲變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往的回應,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回應。
要么就是對方一說話,自己就情緒化反撲,要么就是打著溝通的旗號,其實只是想指揮別人做事。
最終孩子只能用回避來解決一切問題,比如:叛逆不想溝通
事實上,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家長們往往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他們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一種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奪,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
家長因為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們需要的,這種需要即是主觀的獨立性體現,更是孩子客觀成長的必要條件。
家長說是為孩子好,孩子說家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家長說學這個今后有前途,孩子卻說“不喜歡,沒興趣”。
所以無論是在指導學生選擇興趣愛好也好,選擇報考的學校也好,家長一定要記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
盡管我們都清楚,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準確、不恰當的成分,但家長還是盡量不要俯視,而要學會平視,要以溝通與協商的方式求同存異。
“當我發現他們能尊重我時,我也是會講理的”,這就是孩子的心理。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始終要牢記,溝通永遠都是雙向的,只要有一方面不接受溝通,那么到最后只會讓親情的溫度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