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給孩子的成長書(劉墉教育孩子的30個須知)
很多父母都發現,管教孩子可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松了容易跑偏,緊了容易變形。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那么,這個尺度到底該如何把握呢?我們來看劉墉和劉軒這對父子。
劉墉:讓孩子成長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找到自我
說到劉墉,80后父母們一定都不會陌生。這位心靈雞湯“宗師級”人物,寫下了無數處世散文和溫馨勵志散文書籍,被稱為“溝通青少年心靈的專業作家”。
除了成功的事業,劉墉也擁有一雙足以令人驕傲的兒女: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小女兒劉倚帆畢業于美國長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
劉墉還把對孩子的教育全部寫進了書中,書中的教育哲理給無數父母帶來了很大的啟示。
對兒子“強權式教育”
劉軒5歲時,劉墉到美國工作發展,直到劉軒8歲時,劉墉一家才一起從中國臺灣移民至紐約。不久,劉墉發現,被自己冷落兩年的兒子在陌生的環境里顯得內向而懦弱,加上語言不通,沒有朋友,幾乎變得自閉。
劉墉決定用傳統的中國強權式教育來改造“兒子”:
·他給兒子制訂嚴格的生活制度,嚴格作息,不準偷懶。
·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僅要自己洗衣服,如果父母不在家,還要自己做飯。
·他帶劉軒到野外玩,給他講解有關動物的常識,甚至親自為兒子捉蝗蟲燒著吃,以改變孩子膽小怯懦的性格。
·為了培養孩子與人打交道的習慣,他還經常帶兒子去看電影,路上總愛讓劉軒問警察、路人、賣爆米花的“現在幾點了?”
·為了培養兒子遇到困難時不氣餒,永不服輸的精神,劉墉常常和劉軒玩比丟飛盤、投球、三級跳遠等游戲,兒子輸了之后不許生氣、撒嬌、哭喊,還要立正向爸爸敬禮,高聲大喊:“您是真功夫!”
在劉墉的強權教育下,劉軒從小就被磨練得很獨立,洗衣、做飯,燒得一手好菜,而且很快就融入學校集體生活中,和同學打成了一片。
劉軒上中學時,劉墉依然堅持強權教育:
·兒子看電視他要管;兒子打電話他要限制;兒子交朋友他也要干涉。
·為了鍛煉兒子的膽量,他把兒子送到曼哈頓“毒蛇猛獸出沒”的地方上中學,每天路上要花三個小時。
·不僅如此,劉墉還讓劉軒利用假期去外面打工掙錢。有一年暑假,劉軒找了份擦車的工作,一天下來,汗流浹背,腰酸背疼,才掙了二十五美元。
為什么要對兒子采取如此“強權教育”呢?
劉墉認為,“強權”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規則就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因此,父母應該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的習慣,塑造孩子堅強自信的性格,長大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給女兒相對的自由
對兒子如此“強權”,但在與哥哥相差十七歲的小女兒劉倚帆身上,劉墉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
·女兒可以趴在地毯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做功課;
·女兒半夜還在洗澡、聽音樂,劉墉只是提醒一次,不聽就算了,讓她自己承擔由此引發的后果;
·女兒穿衣打扮可以自己做主;
·女兒犯了錯,母親忙著責怪,可父親劉墉卻總在一邊安慰……
但劉墉給女兒的自由是相對的,在某些方面嚴格要求,原則問題堅決不放任自流,比如最初在學漢語時,劉倚帆一點都不在意,讀不準就不讀了,嘻嘻哈哈地跟父親笑鬧。劉墉就板起臉,責令她一遍遍重讀,不讀準不許吃飯。這讓劉倚帆十分委屈,但漸漸地她也終于明白,學習中文,對于華裔后代是一門不容忽視的必修課。
劉墉承認,自己給兒子較少的自由,而給女兒較多的自由。因為女兒心思細膩,感情相對脆弱,所以教育方面要講究方法,多加鼓勵。而養兒子就要讓他志在四方,放開雙手,讓他走出去,讓他走得穩,給他一顆能夠感受生活的心。
劉軒:不做劉墉第二,只做劉軒第一!
不過,在劉墉“強權教育”下的劉軒可并不是標準的教科書式的“乖孩子”。
因為強權教育,也曾經叛逆
青春期的劉軒經常跟劉墉唱反調,考大學時,他報的是心理學系,他對父親說:“你知道我為什么報心理學系嗎?因為你有病,將來好給你治?!倍赣H對妹妹和對自己截然不同的管教方式,也使得劉軒不無抱怨:“你為什么老是管著我,而對妹妹卻那么溫柔?”
因為父親名氣太大,而且又把自己寫進了書里,基本上每到一個地方,總會有人見面跟劉軒打招呼說:“我看過你爸的書”或“我是看著你長大的”,這讓劉軒一度感覺自己的生活被完全暴露給公眾而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甚至想要反抗父親。
不過,劉軒在進入哈佛大學獨立生活之后,才逐漸明白了父親強權教育的良苦用心:
自己就像只風箏,爸爸就是放風箏的人,是爸爸的正確牽引,使自己乘著風勢,越飛越高。
大學畢業后,劉軒本以為父親會在選擇志愿、就業地點和婚戀情感諸方面“橫加干涉”。沒想到,劉墉壓根不問不管:“你翅膀硬了,可以放飛了?!?/p>
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自由的劉軒卻說:二十一年來,我討厭他的嚴加管束,二十一年后,我感謝他的寬宏大量。我該起飛了,卻莫名其妙地有點舍不得。
不做劉墉第二,只做劉軒第一
劉墉對兒子的教育顯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如今的劉軒是個斜杠青年,除了心理學博士的身份之外,他還是茱麗葉音樂學院的高材生,身兼作家、企業講師、品牌顧問、音樂制作人和節目主持人等多種跨界身份。
身為新銳作家和譯者,劉軒出版了10多部作品,包括《屬于那個叛逆的年代》《Why Not?給自己一點自由》《放任心中的100次流浪》等散文集,以及《幸福的最小行動》《助你好運》等心理學書籍,被李開復譽為少見的“增加人們的積極情緒”的心理學作家。
這其中,當然離不開“雞湯王”父親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劉軒說:
我父親對我的影響很多,早年的影響,基本上都被他寫在了《肯定自己》《創造自己》《超越自己》這三本書里。我從生活習慣、寫作演講訓練,到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都有他的影響。他對待生活、對待創造以及對待自己的人生哲學,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
雖然同為“雞湯”,劉墉的作品比較生活化,用很簡單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年輕人;而劉軒的圖書更側重于從心理學的科學角度幫助讀者提升效率、改善生活狀態,其中蘊含更多的是劉軒自己掌握的情緒管理方面、親子心理、人際溝通等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與多年的實踐經驗。
除了作家的身份,劉軒還是充滿激情的專業音樂DJ和音樂制作人,擁有超過20年的DJ經驗,為Cartier, Gucci, Dior, Jaguar等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做過音樂指導。2015年,他還奪得了《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
當年父親筆下的叛逆小孩,終于找到自我,樂觀并自信地認同自我。
對待孩子的方式,與父親也完全不同
如今的劉軒也擁有了一雙兒女,大女兒千千五歲,小兒子川川三歲。在成為一家之主后,劉軒越來越能理解爸爸當時的想法,甚至與爸爸的關系更緊密,開始理解當時爸爸做的決定。
但他并沒有延續父親那種“強權教育”,而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用心陪伴孩子成長:
當孩子有自己的機會學習成長時,做父母的我們,只需要好好照顧自己,吸收很多最新的資訊,然后蹲下來好好地跟小孩子溝通,看著他們,仔細觀察他們,再從旁邊協助和決定,找出最適合他們的那一條路,這個就是用心的教養,這個就是我對家庭、對教育最基本的觀念和期許。
而對于如何當好一位爸爸,劉軒說:
當爸爸要更懂得如何去投資事業、去塑造自己的事業系統,讓家人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就算有任何事情發生在我的身上,他們都可以不用擔心會沒錢生活或什么的,這就是當一個爸爸心里覺得最重要的事,這就是所謂的責任感,我覺得這也就是所謂的爸爸心。
現在的劉軒再也不是當年劉墉筆下那個叛逆的小男孩,而是一個充滿責任而羽翼長成豐滿的爸爸,也是一個能夠扛起一整個家的偉大父親。
最近幾年,教育部門出臺了多項減負政策,而近期圍繞著“減負”問題,不少父母也為孩子的過于放松而擔心不已。
那么,對于孩子的教育,到底應當是嚴厲,還是寬松;是加壓,還是減負呢?相信在看過劉墉和劉軒父子的教育故事之后,父母們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你是嚴厲型家長,給你的建議是:
雖然嚴厲地管教孩子,仍然要明訂賞罰,給孩子信心。
與孩子溝通時,避免情緒性字眼,防止出現情緒失控,甚至是怒罵孩子的舉動。
就算要采取嚴格的教養方式,最好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嚴厲背后的關心,這樣才不容易形成親子問題。
如果你是寬松型家長,也建議你:
不要對孩子過于寵溺或放任,不論有多愛孩子,為了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力,適度的生活常規訓練仍是必要的。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獨特的個性與優勢,作為父母,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養方式,都要讓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并給予孩子適當的發展空間,孩子的未來才能有創造力、想象力及競爭力,孩子也才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