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的行為(當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好時家長怎么做)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導讀: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勤儉節約是一件被人稱道的美德。特別是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節省不必要的開支,可以減輕家庭的壓力,通過開源節流,可以積累更多財富。
孩子從小被教育要養成節儉的好習慣,不要浪費糧食、亂花錢等。
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有文: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大概意思是說,生活太奢華的人,可能會不尊重人,節省就會變得寒酸。與其不尊重禮節,不如寒酸一些。
墨子: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舟車不可不節。
儒家和墨家思想同樣崇尚節儉,墨子一生恪守節儉、勤勞的觀念,也給一些窮國提出一條明路,凡事節儉,包括乘舟、薄葬、節衣、縮衣等,不論平民還是宮室,全部保持一致,雖然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但對于利益階層,這樣的要求過于苛刻,難以得到權貴的支持。
清·曾國藩在《曾國藩家書》中寫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雖貴為兩江總督,但生活非常節儉,有時衣服上還有補丁,不管是妻小還是家人,他總是勸勉他們節儉,他認為節儉是促使家族興旺的“法寶”,勤快也能鍛煉身體 5,勤儉又勤勞避免卷進貧賤的“旋渦”。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節儉是有好處的,如果從小就放大孩子的欲望,孩子長大后將變得“欲壑難填”,以普通家庭的財力,難以滿足孩子的過度要求,而孩子一旦形成理所當然的習慣,便不懂感恩,責怪父母的無能,容易養出不懂孝道的孩子。
統計顯示:我國每年餐桌浪費2000億元
結合統計資料,兩千億元的餐桌浪費行為,等于扔掉兩億人的全年的食物。
浪費并非成年人的“專屬”,小學生造成的食物浪費非常驚人,有些孩子吃東西并不是結合個人需求,存在盲目性。
有調查顯示:大概有七成的孩子沒有做到“光盤”,有的飯菜吃上幾口,發現“不理想”就扔掉了。比如有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吃不下去,沒有胃口。飯不好吃,不想吃。
超過八成的小學生會用到草稿紙,其中有15%的學生使用一面后選擇丟棄;超過六成的學生在上面寫很大的字;超過七成的學生在上面亂涂亂畫。
當然,除了學生的自身問題外,師者做好引導和改善管理方式也很重要,比如飯菜提升口味,符合大多數學生的喜好;對紙張統一管理,做好檢查監督工作,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如此。
明星也節儉:
張庭表示自己生活非常節儉,每天花錢不超過10塊錢,坐的車也很普通。有時候穿漂亮的衣服,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在穿衣方面,可以穿質量好、性價比高的衣物,不要跟別人攀比。
小S厲行節儉,一個包包背了六年仍不舍得扔掉,10多歲的女兒想要買一件衣服,被媽媽當場拒絕,而且給女兒設定買衣服的上限,不能超過千元,作為姨媽的大S看不下去了,找理由給外甥女送理我。她認為妹妹不應該這么對待孩子,小孩從小要有零花錢,可以培養孩子理財的能力。
張柏芝的生活比較節儉,有人經常拍到她親自去菜市場買菜。教育孩子方面,小孩身體長得比較快,新衣服很快就不能穿了,她把大兒子穿過的衣服給小兒子,并告訴孩子這是一種環保的做法,小兒子反而很高興。
胡可陪兩個兒子吃早餐,小魚兒的牛奶喝不完要倒掉,媽媽批評浪費,他想要重新倒回去,媽媽告訴她,這樣牛奶會壞掉的。小魚兒想了想,讓媽媽給他一個包裝袋裝起來,等到中午再喝。
孫儷節儉也是出了名的,給女兒穿淘來的二手衣物,她也做到言傳身教,她一件羽絨服穿了八年。孫儷懷孕時,向生過孩子的好友“索要”二手衣服,留給自己和孩子穿。
三個“優秀行為”
培養孩子勤儉節約是好事,但是過于節儉就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了,可能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1、摳門小氣
適當地節儉是好事,但不能過度節儉,孩子看到別人有好吃的零食、好玩的玩具、心儀的學習工具等,而自己什么都沒有時,家長只顧教育孩子不要攀比,阻止不了孩子的羨慕之心。
有一個男孩稱,自己從小被父母教育要省吃儉用,父母很少給零花錢,同學過生日需要花錢,沒有錢影響孩子的交際。他給同學留下的印象是小氣、摳門。
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在學校欺負弱小,讓對方花錢“孝敬”自己。有時候還偷偷潛入教室,偷同學的工具書,結果驚動了老師,險些被開除。
后來,家中的三千塊錢不翼而飛,恰好在這個時候,男孩多了一部新手機,說是中獎給的。家長問男孩見沒有,他一口否認。警察發現沒有被盜的痕跡,懷疑是男孩拿了錢買的手機,最后不了了之了。
他參加工作后,依然保持這樣的習慣,每一頓飯只花一塊錢,土豆生芽是不能吃的,他為了省錢忘了這個常識,結果食物中毒住進了醫院。
2、拒絕分享
有關調查發現,學齡前的孩子分享的行為普遍欠缺,特別是幼兒小班的孩子,剛進入園區的大環境中,完全是一種新的環境和生活,所扮演的角度也要做出改變,與小伙伴們友好相處,融入到集體環境中。
由于該年齡的孩子不能適應這種改變,獨占心理占據上峰,非常自我,這與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分不開,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缺乏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認為家里所有好玩、好吃的都是自己的,豐富的物質生活,不理解何為謙讓。在他們的人生字典里,“孔融讓梨”只是一個笑話。
其實,父母做好引導很關鍵,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積極的引導和示范,在尊重孩子“物權”的基礎上,讓其主動分享,避免形成小氣、自私的習慣,影響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3、道德綁架
你們家里那么窮,你不拿出好成績,怎么對得起他們!
父母再怎么不對,也是對你好,不可能坑你的!
爸爸打你,是因為你惹他生氣了,你不該跟爸爸頂嘴!
你是姐姐,妹妹打你,她那么小,你怎么能還手呢?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不夠重視,無意識地通過道德綁架的方式,不斷打擊孩子,扭曲了孩子的心理。
有個男孩講,父母的性格屬于那種自我犧牲型的,同樣也遺傳給了他,通過父母大半輩子的心血付出,男孩進行自我道德綁架,他像一個活不出自我的懂事小孩,生活里沒有樂趣和動力,他覺得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
除了贍養他們,父母沒有權利強求孩子,因為出生不是孩子自己決定的,父母的辛酸付出同樣沒有征求孩子的意見,不能把包辦一切作為要求孩子聽話的交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