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玩的孩子和上培訓班的孩子區別(一直在玩的和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
有媽媽留言: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隔壁家小孩5歲從兩三歲開始參加各種培訓機構英語、體能、游泳、舞蹈、唱給、鋼琴、古箏、平衡車、馬術、思維、繪畫等等……今天看到她媽媽發朋友圈,最近在學硬筆書法,覺得一手漂亮的字是入學前必備技能。
而我們上免費公立幼兒園,除了背背古詩、做做思維訓練,什么都不教,我們平時除了從讀繪本就開始聽英文繪本,上了個不教技法的畫畫班(主要是思維拓展),周末學學游泳什么都沒學。不知道上那么多課外班需要花多少錢,但我寧愿把這些錢帶他去看世界,買一套又一套的樂高。
其實,玩耍和上培訓班從來不是什么對立的存在。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只要用心引導,花時間去教育,孩子們的未來不會有太大差別。所以說,玩耍也好,上培訓班也罷,只是學習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增智、解惑、辨是非,拓寬視野,培養能力。
為了適應當下的社會,原來打定主意佛系育兒的父母也只能改變育兒方式,焦慮式養娃。就像一個朋友說的:“這個同學報奧數,那個同學報鋼琴,你要是不為娃報點啥班都睡不著覺!”
雖然說焦慮式養娃是父母基于本能做出的符合經濟學原理的理性選擇,但焦慮式養娃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不科學的焦慮式養娃,只會拔苗助長,只會毀娃。
比如,讓孩子在三四歲時背乘法表,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就算孩子死記硬背了“五五二十五”,你問他“一斤桔子五塊錢,五斤是多少錢”,大部分孩子是答不出來的,因為邏輯思維的水平還沒成熟到這個地步。
所以,你花大量時間讓孩子這么小的時候背乘法表,除了能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之外,沒其他任何的好處。
育兒是一件私人的事,家長之間不要互相作比較
“玩”和“學”并不是一對敵人,“玩兒”不代表就一定不是在“學”。聰明的家長知道如何寓教于樂,引導孩子在“玩”中更高效的“學”,就像給孩子讀繪本,帶孩子去科技館,“能講解的我都盡量給他講解了”,孩子不是光“玩兒”了,而是在最好的啟蒙老師—家長的帶領下學習。
孩子學習不丟人,孩子不學如何長大?教孩子更不丟人,教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教孩子的父母才是不稱職的父母。給孩子讀繪本教英語,到科技館講解,旅游,拼樂高…這些轉換成培訓班,就是“樂高課”“繪本課”“科學課”。只是授課老師是家長,而形式更豐富多樣而已。
隔壁家的孩子上培訓班有的時候是因為父母沒有技能,沒有精力,或者沒有時間,他們只是選擇了他們認為最適合他們的孩子的,本質上,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多學習一些,并無可厚非,在本質上是一樣,殊途同歸。
孩子小的時候應該多多嘗試,去探尋孩子的興趣點,當父母的技能有限的時候,培訓班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陪孩子一起玩,教孩子如何“會”玩,并在“玩”中“學”,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對經濟條件有限的家長來說,首先要培養的,還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本領,包括一個健康的身體,認真的做事態度。至于其他的愛好特長,都是有了錦之后再添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