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心理上出現問題后,心理健康的程度。換句話說,要達到心理健康的程度,也就是我們說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根據身體和精神的發展來劃分的,包括個體的認知、意志、人格以及自我狀態等。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心理健康的表現形式是由具體的心理活動、關系、事件或心理活動的變化而產生的,具體的心理活動包括情緒、情感、意志和行為等,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個體未來的發展起著奠基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人的情緒行為表現、情感和行為活動共同構成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表現形式上,我們可以推斷出不同的兩個層面:
(1)情緒型:
是人對自己的內在情緒、情感和行為的反應,與人的人格特征有關,即在人與人的互動關系中,體驗到的情感是積極有效的,對個人生理功能和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情感的健康水平:
指個體感知和情感的健康水平,而產生情緒的生理狀態,并對個體的情緒有著積極的影響。
青少年在情緒方面也表現為更加敏感,自尊水平也比較高,更加自信、開朗。
(3)情緒管理的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認知能力逐步提高,自尊水平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獲得外界的認可。
心理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是孩子塑造性格的關鍵時期。
如果我們能在這個時期抓住孩子的心理發展關鍵期,養成他們良好的性格品質,那么,孩子未來的成長道路就會很順順利。反之,如果我們在這一時期培養了孩子的行為習慣,他們未來將會出現一個大問題。
有些孩子在成年以后,對父母說的話,甚至是父母的話,就會當作耳旁風,因為這種行為習慣一旦養成,會很難改掉。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立刻糾正他的錯誤,糾正他的不良習慣,才能讓他變得越來越優秀。
三、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
孩子出生之后,陪伴孩子的時間會被忽略掉很多。而父母的陪伴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孩子就會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而且孩子的安全感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的思想都是負面的,那么孩子很容易變得焦慮,甚至是自卑。
所以,父母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這樣孩子才能擁有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那么,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呢?
第一,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一看
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
開闊眼界,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父母應該多多陪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父母可以帶孩子去看看風景,讓孩子多和其他的小朋友接觸一下。這樣的孩子,往往才會有安全感和自信,才會有更好的表現。
第二,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運動
。
對于孩子來說,天性都是喜歡好玩的,所以,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在玩兒游戲的過程中,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運動中,也會感受到更多的快樂。
第三,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作為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去打擾孩子,讓他們自己調整自己。
當孩子長大后,他們很想去很遠的地方旅行,脫離父母的管束。父母還需要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
“放假了,我們希望通過旅行來提升自己的自制力。現在的學習計劃,需要孩子自己制定,父母少插手,多鼓勵。”
這些原本是生活的小插曲,如果我們只是給建議,而不插手,孩子很難從內心真正愛上學習。
第四,父母們應該掌握一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比如,在一次聊天中,媽媽問孩子:“你長大后想要當網紅還是發明個人電腦?”
孩子想了想說:“想去打工。”
媽媽說:““工作讓我很高興啊,你這個想法很不錯哦!”
孩子思考后回答:“想要創業。”
媽媽問:“那你現在想要實現夢想嗎?”
孩子回答說:“我也不知道啊!”
媽媽就繼續問:“假如你是我,你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孩子回答說:“我想學數學。”
媽媽說:“你這個想法很棒?我認為你的英語比語文更好。”
孩子就接著說:“我想成為一個數學家。”
媽媽說:“我認為你的數學成績比語文好,我認為你的數學學習能力比語文成績好。”
孩子問:“那如果我考不好怎么辦?”
媽媽說:“如果你考不好,你的數學就會和語文成績一樣糟糕。”
孩子回答:“媽媽,我不想成為數學成績比語文成績差的人。”
后來他就一直想做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孩子的媽媽,幫助他樹立自信心,孩子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這個時候,他的爸爸媽媽才能意識到,給孩子一些心理教育的底線,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很多東西不是只有一種選擇,這個世界是可以選擇的,是可以錯的,只有選擇了,才會有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