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怎么辦?
導語: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重大影響是長期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
隨著現在的社會,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可是兒童心理的健康問題卻越來越多。很多家長很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會被忽視,甚至于一些家長,認為心理問題只是不聽話、矯情、性格孤僻等,其實不然。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青少年心理問題是關系問題,而不是精神病。一般情況下,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比如焦慮癥、強迫癥、恐懼癥等,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從原生家庭中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導致他們無法正常、健康的成長。
因此,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父母要真正地去了解孩子,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孩子,或者是通過各種手段去干預,導致孩子的情況越來越糟糕。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學會多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讓孩子獲得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從而可以化解他們的心理問題,更加健康地成長。
其實,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父母的心態也是有很大的關系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但是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心理問題,整天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就是焦慮的情緒,那孩子看到的也只會是恐懼,而不是親近的人。
這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讓他們變得越來越恐懼,甚至會因此而出現心理疾病。
這種心理疾病會嚴重的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讓他們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嚴重的甚至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差。
有些孩子會因此而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癥,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們采取正確的方式,在發現問題的時候就要及時的調整孩子的心態,不要讓孩子因為負面的情緒而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比如說,摔東西、撒謊、打父母等等,那是家長不允許的,一定要讓孩子對這些事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另外,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不能因為工作的繁忙或者其他的事情,將孩子丟給自己的父母,或者是放任孩子一個人在那個環境中成長,更不能因為工作忙,而忽視了孩子,或者是手機成癮的孩子。孩子是我們自己的鏡子,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行為。
如果在孩子的幼年時期,他經常看到父母在玩手機,在孩子幼年時期,我們經常會給孩子玩手機,而現在的孩子呢,大多都不怎么會玩手機,也就是說我們自己在孩子面前也是玩手機的。所以,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
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玩手機”習慣
《家庭教育》的作者是陳鶴琴先生,她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曾經指出:“兒童的成長,特別是在六歲之前,一定要給他立好規矩,立規矩!”
意思是說,兒童要在六歲之前,最好不要給他立好的規矩,因為六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初步形成的時候,六歲之前又是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而六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抓緊。這就要求父母的以身作則,自己不玩手機,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因此,在六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讓手機成為孩子的玩具,成為你和孩子溝通的橋梁。
作為家長,我們要知道,7歲以前孩子的自制力尚且不成熟,如果家長每天給孩子玩手機,孩子就會沉迷手機,有時候去找家長要手機,家長不給,孩子就會自己找各種借口,甚至找各種借口去玩手機,因此家長一定要嚴格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而且要在平時不要讓孩子玩手機,以免孩子養成了玩手機的習慣。
另外,手機是孩子的玩具,如果遇到困難家長不要一味的幫助,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困難,孩子會自己動腦筋思考,這樣孩子不僅鍛煉了他的能力,也在動腦筋思考問題,在以后遇到困難時不輕易放棄,有些事情孩子會思考自己的做法,不依賴于家長的幫助,因此家長可以做的很簡單,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大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手機的利弊,
讓孩子自己來說想出一個辦法。
2、父母可以從其他方面入手來轉移孩子的興趣
當孩子沉迷手機時,家長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時對孩子比較少關愛,導致他只能從虛擬世界尋求安慰,一旦離開家長的懷抱,就會感到失望,甚至是絕望。所以父母應該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在孩子網絡成癮時及時引導,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3、父母以身作則
如果父母要求孩子不玩游戲不玩手機,那么孩子也會說“爸爸媽媽也經常玩手機,我為什么不能玩?”于是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有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有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示范,如果父母自己都整天抱著手機,卻讓孩子遠離手機,那么就會讓孩子想要從手機中去尋找更多的滿足。所以父母想要改變孩子沉迷手機的習慣,首先要從自身做起,為孩子做好榜樣。
3、溝通,為孩子提供幫助
沉迷手機的孩子很多是因為父母缺乏對孩子的陪伴,很多父母都有工作或者生意沒時間陪伴孩子,所以為了讓孩子不打擾到父母,就給孩子一部手機讓他們自己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