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生:深刻認識職業教育的基本定位和深遠意義
深刻認識職業教育“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基本定位。這是我國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變革,也是黨和國家把握教育發展規律、職業教育辦學規律、人的全面發展規律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要在思想上破除“重普輕職”的傳統觀念,在行動上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區分開來,特別是要把科學和技術、知識和技能區分開來,踐行類型教育新理念。
深刻認識建設技能型社會的深遠意義。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創造性提出了建設技能型社會的理念和戰略。我們要高舉“技能型社會”這面旗幟,加快構建面向全體人民、貫穿全生命周期、服務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建設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讓技術技能“長入”經濟、“匯入”生活、“融入”文化、“滲入”人心、“進入”議程。
原文鏈接: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 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
共同富裕首先是“富?!保辉J堑谝晃坏哪繕耍谶@個目標實現的基礎上進而實現全民共享。實現共同富裕必須依靠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富裕是第一位的。但是,共同富裕的實現不只是經濟發展問題,還是收入分配問題。既要立足于把“蛋糕”做大,又要著眼于把“蛋糕”分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沒有經濟發展,收入分配就是無源之水。特別是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當前,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為此,必須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等。
原文鏈接:科學認識共同富裕必須把握五個“有機統一”
語言既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國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五大語系130多種語言、十大漢語方言以及難以計數的方言土語。然而與全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的很多語言和方言正趨于瀕危或面臨消亡。我國在2015年已啟動實施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范圍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等為核心的各項工作。語言資源保護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茖W有效保護語言資源,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基礎;建設語言大數據平臺,為掌握語言國情、政府決策和社會應用提供服務;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獨特作用;保護和促進語言多樣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原文鏈接:發掘語言寶藏的價值
用方言表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統稱方言文化,其內涵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具有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方言現象,主要指用方言稱說的地方名物,如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飾、飲食等現象;二是具有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方言民俗或藝術,包括口彩禁忌、稱謂地名、娛樂游戲、婚育喪葬、祭祀信奉等方言民俗活動,以及歌謠、曲藝、戲劇、吟誦、故事傳說等方言文藝活動。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每一種語言都蘊藏著獨特的文化智慧,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保護傳承文化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護傳承方言文化,最適宜的辦法是開發應用,通過研發多類型的方言文化產品,提供多種類、多方位的語言服務,滿足人民群眾語言生活和文化享受的需求,最終實現以應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護、以保護促傳承。
原文鏈接:方言文化受追捧的背后
國家建設是社會革命的繼續。巴黎公社政權建設的經驗教訓,凸顯了穩定有效的政治秩序對于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建設的重要性,即在政治秩序構建中,需要確立權威與民主良性互動的理念;避免以二元對立思維處理社會主義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無產階級政黨在政治聯盟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以及合理運用無產階級專政的兩種職能。把當今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中形成的新鮮經驗,補充進對巴黎公社政權建設的歷史總結和反思之中,我們就可以獲得新的理解。
原文鏈接:無產階級國家建設中的政治秩序構建
一是相當一些地區村干部年齡老化、結構僵化、青黃不接,村“兩委”副職及委員工資、社保未納入財政預算。二是留守農村勞動力對自身主體地位的認識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存在內生動力不足、基礎條件薄弱、培訓效果不佳等問題。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用地難、用錢難、用人難“三難”和“小、散、弱”等問題,大宗農產品價格下行與農資、地租、人工等成本剛性上漲并存,導致相當部分經營主體難以為繼。四是“三農”工作隊伍較為薄弱,人員緊缺、知識匱乏、能力不足等問題突出,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等尚未形成有效服務于“三農”的長效機制。五是盡管多地出臺了關于支持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政策,但由于尚存在一些制度性阻礙,導致“三鄉”主體創業創新積極性不高。
面對當前實際存在問題和挑戰,要實現鄉村人才振興的宏偉目標,任務光榮而艱巨,更加凸顯出解決人才問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實現農民富裕、保障農村長治久安和長遠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
原文鏈接:鄉村人才振興的戰略地位與實現路徑
2035年的遠景目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前,現代化的主流話語是西方發達國家所掌握,以至于有部分人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等同于現代化。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就是生產關系的不公平化,資本主義私有制構成了貧富差距的根源。鄧小平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國情,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薄爸袊浆F代化道路”的本質就是“全體人民共同富?!?,尤其是在“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轉變、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轉變,體現出我們所要建設的“小康社會”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小康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共同富裕的社會,它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奮斗目標得以實現時,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真正變成了現實。進入到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目標的提出,對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已經指出的,在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p>
原文鏈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目標的五大特征
近期,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與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比較,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呈現的三個宏觀態勢與特點,是未來社會治理創新的重大依據,需引起政府社會治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一是人口總量低速增長,家庭規模更趨小型化。2020年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1178萬人,十年間增加7206萬人(與前十年增量7390萬人基本持平),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同時家庭規模更趨小型化,當前全國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2人。二是城鎮化繼續前行,人口進一步向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群集聚。最新數據表明,2020年全國城鎮化率達到63.89%,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4%,城鎮化穩步增長,但很多流動人口依然沒有城鎮戶口。從人口流向上看,東部地區吸納跨省流動人口9181萬,占比達到73.54%,經濟發達的廣東浙江江蘇成最大“人口贏家”,人口進一步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三是流動人口規模擴大,“人戶分離”現象正在進一步加劇。最新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35%,其中流動人口(超出市轄區外的人戶分離,包含跨省流動人口)為3.76億人,十年間增長近七成。
除了這些宏觀趨勢以外,最新人口數據也表明一些微觀結構的變化,例如,十年來,我國人口文化素質持續提升(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為15467人)等,這些結構性變化都為我國完善人口政策、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
原文鏈接:順應人口發展新態勢 創新社會治理新格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萬物和合共生有一個內在邏輯:第一,萬物相關的各方盡管相互有差異甚至矛盾,但是客觀上原本就具有共生性,不是人們創造了共生性。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萬物負陰抱陽”的共生狀態具有客觀性,不是臆想的;第二,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為不同的各方客觀上原本就存在的共生性創造實現的可能,亦即不同的相關各方獲得能夠和、能夠和合的基本條件;第三,萬物的“生”原本具有內在動力,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要在和、和合過程中(如黑格爾所述在“實現最外在、最偶然的東西與最內在的東西的直接結合”過程中),激發內在“生”的動力;第四,不同萬物既以個體形式出現于世人面前,又在相互之間以相生相克、互聯互通、環環相扣構成系統性、體系性結構狀態。換言之,任何個體(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不僅存在于群體之中,而且存在于系統性、體系性結構狀態之中;第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地具有學理性邏輯體系,客觀上植根于萬物和合共生存在與變化發展結構的系統性、體系性,是主觀對客觀的表達。
原文鏈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理性思維邏輯建設
其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新格局。其二,“堅持綠色發展”的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路徑。其三,“堅持系統治理”的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律。其四,“堅持以人為本”的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立場。其五,“堅持多邊主義”的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方向。其六,“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原則。中國的行動是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最有力的支撐。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率先宣布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愿景并將其納入到國家建設整體布局和發展規劃,展現了我們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的決心和魄力。我們相信,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中國方案所凝練的人與自然關系,所倡導的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格局、路徑、規律、立場,方向和原則必將伴隨著中國行動而不斷給予世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信心和希望,為當代人與后代人共同建設一個萬物和諧和清潔美麗的世界。
原文鏈接: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