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個小女孩晚上在路燈下借光讀書的視頻上了熱搜。
這是貴州天柱的11歲女孩小雪,她陪媽媽找工作到了天黑。媽媽面試時,她便蹲在路燈下專心看書。這副專注的畫面被路人拍下。父親在外地的工地上打工,母親獨自帶著三個孩子,想要找份工作貼補家用,但一直沒找到。
小雪說,她看到媽媽帶弟弟妹妹很辛苦,平時會幫媽媽一起帶。她還說,她想讀很多很多的書,努力考上大學,給父母多一些希望。
看到這里,一些父母開始仰天長嘆:“我給孩子提供了那么好的環境,好吃好喝伺候著,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學習!推著打著都不往前走!為什么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差距怎么這么大?”
看到這些反應,我想起了上個月的熱播劇《小舍得》。
佛系家長南儷,雙高(高學歷高收入)媽媽,有個成績下游的女兒夏歡歡。
米桃,一個社會底層的孩子,成績優異,住在租來的破舊的房子里。
在南儷帶(逼)著夏歡歡去給米桃道歉,因為家庭條件與學習成績的極大反差,南儷當時心態就崩了。
她剛出了那個門,便對夏歡歡吼了起來:“你看到了嗎?米桃什么學習環境,你什么學習環境?爸爸媽媽給你創造了這么好的條件,吃的喝的穿的你都不用愁,你心思放在哪兒?你放在學習上了嗎?”
(一)三種內驅力
教育心理學家、心理學博士奧蘇貝爾把學習動機分為三種: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其中,只有認知內驅力是內部學習動機,剩下兩種都是外部學習動機。
(1)認知驅力
認知內驅力是成就動機三個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穩定的部分。
所謂認知驅力,就是指學生渴望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和解決問題的傾向。簡言之,即一種求知的需要。來源于人們發自內心對所學知識的好奇、興趣和熱愛。
孩子愛學習,與成績排名、社會地位、長輩夸獎皆無關,只是因為他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想要獲取某些知識,達到某種狀態。
如果孩子真心喜歡學習,那作為父母便高枕無憂了。因為這樣的熱愛,無需任何外力推動,孩子會主動學習,認真努力,孜孜不倦。
這是最理想的一種狀態,也是我們在當前這個教育環境之下,最難實現的一種狀態。畢竟,填鴨式的學習方式、永無休止的題海戰術、來自父母及社會的高壓影響,都會磨滅孩子對學習的初始興趣。
(2)自我提高驅力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一種通過自身努力,勝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從而贏得一定的社會地位的需要。這是一種外部的、間接的內驅力。
它與認知內驅力的區別在于:認知內驅力的指向是知識內容本身,它以獲得知識和理解事物為滿足;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會地位,它以贏得一定的地位為滿足。
在文章前面提到的貴州女孩小雪,以及處于社會底層的米桃,她們兩個勤奮學習的動力中,應該包括自我提高內驅力。因為她們想通過學習減輕父母的負擔,想在社會上擁有立足之地。
對于學生來說,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可以促使學生把學習的目標指向將來要從事的理想職業或學術上的成就,以便贏得一定的社會地位。
(3)附屬驅力
附屬內驅力是指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或權威們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把學習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對于學生來說,附屬的內驅力表現為:學生為了贏得家長或教師的認可或贊許而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的需要。
我認為在這三種驅力之中,這個驅力的作用最不穩定。因為,一旦孩子做的事情沒有得到長輩的贊賞或認可,孩子就很容易失去做這件事的動力。
獎勵,是贊賞的一種方式,也是附屬內驅力的一個表現形式。
“獎勵”使用不當,會磨滅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這個內容我曾寫過相關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這個鏈接:《德西效應:懂得“兩要”和“三不”,提高孩子內在驅動力》
但是,比起什么推都推不動的孩子來說,哪怕是附屬驅動力,也總比沒有強。
一個孩子,如果內部外部的驅動力都沒有,那么你就是用汽車拽著他往前走,都拽不動。即使你拽動了,把他押在學習桌前,他也無法專心學習。
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們可以把牛牽到河邊,卻無法強迫牛去喝水。
這三種內驅力,可因為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環境不同而在每個人身上的占比不同,而且,這個占比還會隨著這些因素而變化。
比如:
有的孩子不愛學習,家長就說你要是考到班里前十名,我就給你買禮物。孩子考到了,也順利得到了禮物。同時,他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愛上了被老師和同學們贊賞的感覺,很享受班級前十名的地位,于是繼續努力學習。他學習的內驅力中又多了兩種:“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
但是,這個孩子也有可能發現得了第十名也不過如此,然后繼續渾渾噩噩,我行我素。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既然說到“提高”,自然是孩子原本的內驅力很低,才需要我們格外做些什么幫助孩子提高行為動機。
若是孩子本身有內驅力,我們只需要注意不去破壞就行了。做到這一點,其實也不容易。
【雷區】——別把孩子的內驅力轉化為外在動力。
比如:有的人看到自己的孩子開始寫小作文了,很高興,興致勃勃地告訴他寫幾篇獎勵什么玩具。結果,慢慢地把孩子對小作文的樂趣,轉變為對物質的追求。當你有一天把獎勵撤走了或孩子對獎勵不感興趣了,孩子寫作文的動力也就隨之消失了。
這很遺憾的。
我們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獎勵,但是一定不要在孩子對這件事有熱情的時候,而是要在孩子對這件事完全沒有興趣的時候。某一階段設獎勵目的是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這在我看來,是可行的。
所以,我們要做這件事之前,要確定的是:孩子確實對這件事沒有內驅力,或者很少。
【選擇】面對孩子不同的狀態,學會選擇恰當的引導方式。
(1)認知內驅力
三種驅力中,效果最好的當然是認知內驅力。
如果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愛上學習,那么孩子就會像加足了馬力的發條,不用我們催,他們自己往前跑得就很歡快。
可是,“讓孩子愛上學習”這件事,實在不容易,很多父母都做不到。
首先,“學習”這個概念,很多人理解得很狹隘,就認為是學校學習、課本學習。而我國的教育系統依然以填鴨式為主,題海式戰術。讓孩子愛上這樣的學習,太難了。
其次,如果成人本身就不愛學習,沒有一顆“終身學習”的心態,那么如何引導孩子愛上學習?行勝于言。
所以,如果想引導孩子提高認知內驅力,首先需要我們父母抱著“終身學習”的心態,面對我們的人生。當我們做好了,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更容易產生認知內驅力。同時,我們需要將“學習”廣義化,擴到到任何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世界、掌握技能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課本學習、實驗、社會實踐、生活技能、藝術天文地理科學……只有懷著這樣的心態,才能可能引導孩子具備“認知內驅力”。
當然了,這種認知內驅力不是主要靠大人引導出來的,而是孩子自然產生的,源于對世界、對某個領域的好奇和熱愛。
父母可以擴大孩子的視野,帶著孩子去不同的地方,體驗不同的事物,會提高孩子遇到興趣的幾率。
(2)自我提高驅力
通過生活、影視劇以及新聞,讓孩子懂得不同行業、不同圈子、不同社會層次將會面對的境況。讓孩子知道學習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什么變化,知道社會成就和地位的重要性,從而間接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
(3)附屬驅力
三個驅力中,最不穩定的那一個,反而是父母最容易用出來的那個,即:附屬驅力。
我們贊揚孩子、認可孩子,或者在孩子完成目標后給他獎勵,這些都是增強孩子附屬內驅力的方式。
當孩子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的時候,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愛上學習、或者讓孩子明白學習對他們成長帶來的幫助時,我們可以暫時用這個最簡單的方法先讓孩子動起來。
但是,我們不能把獎勵作為目的,更不能把“讓孩子聽話”作為目的。
我們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體會學習的感受,通過攻克一個個他看起來很難的關卡,得到成就感和價值感,讓他體會到自我成長的快樂,甚至看到學習中的樂趣。
通過這樣的“曲線救國”,間接提升孩子的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升內驅力。
畢竟,單純地依靠附屬內驅力,是走不遠的。
以上,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