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
王營(特約評論員)2020-01-16 14:37
近期,期末考試成績發(fā)布,筆者聽到教師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某個知識點或者某道考題明明給學生講了,但學生就是不會,都做錯了。在這些教師看來,只要講過的知識點或考題,學生考試時就應該會、拿滿分。但事實往往事與愿違,這是為何?
筆者認為,還是應從“教學”二字的本義上尋根溯源。“教學”雖然經(jīng)常被當作一個完整的詞語使用,但其實包含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的概念。教師在關注教學過程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解決學生“樂學”的問題。日常教育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類教師,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對學生要求嚴格,但學生很難與其親近,甚至出現(xiàn)師生關系緊張的狀況。這類教師盡管竭盡全力教學,但教學成績往往差強人意。
親其師,信其道。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師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但絕對不是上下級之間的管束關系,更不是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對立面。教師要從關心熱愛學生的師德要求出發(fā),既做學生的良師,又做學生的益友。
同時,知識不是課堂上、教材里冷冰冰的教條,而是有溫度的。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通過育人傳遞知識的溫度和熱度,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愿望,“學不會”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二、改進教學方式,解決學生“善學”的問題。學生學習效果不佳,與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有很大關系。有些教師對課標和教材把握不準,難以把握教學重點;有些教師備課,不問學情,只根據(jù)備課中設計的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進行課堂教學……學生重點和難點知識掌握不牢固,難免出現(xiàn)不會做的情況。
此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雖然已提出多年,但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仍然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由于沒有經(jīng)過過濾、反芻、加工,一些重、難點知識學生難以掌握。
要提高學生成績,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教師要準確把握課程標準,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將教和學的重點聚焦于學生素心素養(yǎng)的提升。課堂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少講多練,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真正讓知識從教師的大腦進入學生的大腦,變成學生自身的素質(zhì)和能力。
三、改進學習方式,解決學生“會學”的問題。考場上對考題無從下手,說明學生沒有掌握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沒有形成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只注重講知識、不注重教規(guī)律和方法有關。
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在教會學生學習上下功夫。不僅要讓學生記住知識,掌握知識,更要重視知識的方法論價值。要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引導學生建構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性的知識框架,教會學生歸納、演繹、發(fā)散等思維方法,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一來,即使學生在考試時遇到陌生題目,也能運用所學規(guī)律和方法,獨立思考和解答。

四、注重反饋矯正,解決學生“學會”的問題。部分教師的課堂以講為主,學生沒有或很少有當堂訓練和反饋的時間;有些教師為了提前結束課程、趕超教學進度等,學生缺乏當堂訓練和平時作業(yè),學習中的問題也就難以暴露。
反饋矯正是教學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沒有及時的反饋矯正,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學的信息,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平時作業(yè)和單元測試中,教師應適當放慢進度,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訓練和作業(yè)時間,讓學生暴露學習中的失誤和問題,以便對癥下藥,給予有針性的幫助和指導。平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都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化解,考試時也就能應對自如。
(作者王營,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此為蒲公英評論網(wǎng)站首發(fā)作品,轉(zhuǎn)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