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生活自理(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筆記)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習慣
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的良好習慣。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不少小學生,由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歲的孩子鞋帶散了不會系,急得直哭;9歲的孩子不會穿衣服,鬧出將內衣當外衣的笑話;10歲孩子要媽媽喂飯……
在這種“溫室效應”下,兒童因嬌寵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與能力。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成才的,甚至連能否長大成人都成問題。
有個小孩上了高中,要住宿,這可愁壞了孩子的爸爸,不為別的,就為孩子每天起床這件天大的事。這位爸爸還真有辦法,自己不能每天跑30多公里的路來把孩子從被窩里拽起來,就把這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孩子的“室友”,每天起床的時候由室友推他。那位爸爸也不讓人家白干,聲稱可以“按月付酬”。
上面這位爸爸的腰包看來是夠鼓的,為了孩子可以不惜金錢。但要比起誰更溺愛孩子,下面這位爸爸則做得更絕,他不僅不惜金錢,甚至不惜自己的身體與尊嚴。
某學校帶學生去遠足,有一位家長給教師寫了一張條子,謊說孩子身體不舒服。老師一問孩子,孩子說了實話。沒辦法,家長只得讓孩子去了。于是家長給孩子準備了熟雞、肉、水果、罐頭、香腸、巧克力、飲料……真是應有盡有。這還不算,家長還特意請了假,騎車遠遠地在后面跟著學校的隊伍,怕孩子受委屈。到了晚上老師去查鋪,發現床底下有一個人,嚇了一大跳,原來是孩子的爸爸鉆在床底下。這位爸爸說:“孩子沒在外睡過覺,怕他翻身掉下來,我在這兒等著接他呢。”
愛孩子愛到這個份上,其用心之良苦真可謂空前絕后了,可是,家長們如此良苦的用心,帶來的結果卻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有媒體報道,一個20歲的大學生在與父親走散后竟然連回家的路都不認識,乍一聽,這事好像是天方夜譚,但遺憾的是,這就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不折不扣的事實。
過去,人們常以“書呆子”來譏諷讀書人,說得再形象些就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等諸如此類。但再怎么“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不會像這位大學生這般“不食人間煙火”吧?如此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又怎么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站穩腳跟、博得一席之地呢?
上文中兒子之“迂”,過錯并不全在自身,為人父母者更應深刻檢討一番。就這則新聞而言,兒子找不到家,父母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從來都沒有單獨出過門,上大學后每次回家、返校均由父親親自接送,飯票也是由父親去換,在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里,長成的也只能是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
做父母的愛子心固然可以理解,但你們可以照顧孩子一時一事,畢竟不能照顧他一生一世。今日的溺愛也許正埋下了日后孩子吃苦受罪的種子。
父母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關鍵時期。通常,孩子到3、4歲時,已經萌發出自信心和獨立性,許多事情都要自己做。這時候父母應該注意及時鼓勵孩子鍛煉自己基本生活的能力。
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們建議父母做到以下幾點:
1.父母對孩子不能過分溺愛,不能嬌慣。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讓孩子參與家務管理,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一般從3歲左右便可以開始實施。當然,這樣的家務勞動不是“全天候”的,而是定期、定項目的,并且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響學習為準,目的在于培養生活技能、勞動精神和家庭觀念。
2.孩子份內的事情,父母不得“包干代辦”。如穿衣服、整理床鋪、洗自己的襪子和內褲、整理自己的房間等,一定要他們自己完成。較小一些的孩子可能會做不好,沒關系,關鍵在于練習和嘗試。
3.采取信賴態度,多鼓勵少批評。父母可以一邊提出要求一邊進行指導,以贊揚和鼓勵為主,必要時也可以在暗中幫助他們彌補疏漏。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父母要持信任的態度,盡量不去干涉或禁止。要放手讓孩子自由行動,使其充分運用其智力能力,獲得成功或者失敗的感受。然后父母再給孩子鼓勵,告訴孩子在做這類事情時怎樣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自理能力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培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