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培養不能過急,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步提出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讓孩子做不能做的事。1 教育孩子明確自己活動的目的,學會計劃和檢查自己的學習和活動;2 放手讓孩子參加自我服務性勞動;3 學會對時間的統籌安排; 4 父母要做表率。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生活自理,也叫做自我服務,是指孩子負責自己飲食起居的活動,如洗臉刷牙、梳頭剪指甲、洗手絹、洗襪子、鋪床疊被、收拾碗筷、整理文具。不少孩子學齡前或剛入學時,就在家長的指導下學會了簡單的生活自理,但在整個小學階段還要繼續學習和提高,從而提高其獨立生存的能力。
教育孩子從思想上深刻認識生活自理的重要性,提高其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對于多數孩子來說,主要問題不是會不會生活自理,而是愿不愿意進行自我服務勞動。家長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做示范,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道理,不斷提高進行生活自理活動的積極性。
鼓勵孩子不斷擴大生活自理的范圍,使其掌握更多的家庭生活本領小學低年級孩子生活自理的程度是比較低的,稍微復雜一點的事情他們就不會做了。家長要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水平,鼓勵他逐漸擴大生活自理的范圍。如讓中年級的孩子洗刷自己的衣服、鞋子,整理自己的房間,讓高年級的孩子學著做家常便飯、采購蔬菜,以便父母因事外出時能獨自“支撐門面”。
指導孩子提高生活自理的質量,使其養成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的態度飲食起居雖是平凡小事,但是要做好也需要有認真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常見有些孩子衣冠不整,臉面不潔,給人一種很不衛生的感覺。兒童對待生活的態度往往發生遷移,影響到他們學習、工作的態度,有些孩子作業潦草、做事馬虎就是其生活態度的自然延伸。家長要教育孩子認真做好自我服務勞動,干活時要集中精力、高質量地迅速完成。家長要隨時檢查孩子生活自理的情況,對不合要求的地方提出批評,并幫助孩子重新做好。
就少年身心發展水平而言,生活自理更不應成為問題。但是,由于家長的過分照顧,現在確有不少孩子缺乏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對這些孩子來說必須“補課”,學會起碼的生活自理。對于多數孩子來說,應當繼續發展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形成獨立生活能力。家長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給以指導:
鼓勵孩子嘗試獨立生活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應給孩子更多的鍛煉,使其逐步達到自己“完全”管理自己生活的水平,比如孩子房間的臺燈電棒壞了,家長不去給他買電棒,而是由他自己到商店里購買、回家更換;再如,家長臨時短期外出不專門請人照顧孩子,也不允許他全部在飯店買飯,而是留下一定的現金和糧食、蔬菜由孩子自己做飯。這樣做孩子是辛苦了一些,但是,對他的鍛煉作用很大,有利于他將來真正的生活自立——獨立。
指導孩子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中小學階段,雖然多數孩子能做一定的家務勞動,不同程度地自理生活,但多數孩子存在馬虎、拖拉、粗糙的問題。隨著生活自理范圍的擴大和孩子功課重、時間緊的壓力,如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馬虎、拖拉等毛病可能會更嚴重。家長應及時地對孩子的房間、書包和用具情況作出檢查,提出更高要求。還可帶領孩子參觀別人家庭環境布置、衛生情況,使其形成改善家庭環境的強烈愿望,并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