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懶惰的孩子(孩子懶惰不聽話)
現在的 80后90后父母,自主意識強,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思考。和我們的父母輩不同,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們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在督促孩子學習這件事上,有的家長就認為,“孩子不想學就別逼他,民主才是最好的教育。”這種觀點看似正確,但其實是一種偽民主,并沒有真正替孩子的將來考慮。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記得音樂天王周杰倫在某次采訪時曾說,“自己四歲的時候就要每天彈兩個小時鋼琴,一開始坐不住,母親就會拿著藤條坐在旁邊陪念。自己當時很羨慕別的小朋友可以在外面玩耍,但長大后卻衷心地感謝母親當年對自己的嚴厲管教。因為沒有母親的嚴厲管教,就沒有自己今天的成功?!?/p>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歷經種種辛苦之后的回報,是量變到質變的結果。今天看似輝煌的成功,如果沒有往日一點一滴的積累,沒有淚水和汗水的揮灑,沒有一次次痛定思痛的轉折,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懶惰是人的天性,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很難有一顆高度自律的心,能夠督促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辛苦付出,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和鞭策孩子,在孩子不愿意學習的時候“拉孩子一把?!?/p>
如果孩子“不想學就別逼他”,結果會怎樣呢?是的!當孩子成長在父母“好商量、易妥協”的家庭氛圍下,自然心態更輕松,不會有心理壓力,父母也不用擔心因得罪孩子而傷害親子關系,一家人看似更其樂融融。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和諧卻只能是暫時的,并不真實。首先,學習上父母或許可以不逼孩子,但當孩子走上社會,會遇到很多無可奈何的“被迫”時刻,比如被逼著加班、被逼著出差等等,我們終究要學會如何應對;其次,學習最忌諱淺嘗輒止,很可能孩子一開始不愿意學的知識,耐著性子多掌握一些內容,就會漸漸變得喜歡,而如果一開始家長沒有鞭策孩子“繼續”,那也就沒有然后了;最后不管是學習什么內容,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的過程都會相對枯燥,這是不可避免的,家長應引導孩子如何去適應和自我調節,而不是教孩子逃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千百年前,《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趙太后忍住心中的百般不舍,將最疼愛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這件事就告訴我們,愛孩子應該替他考慮長遠,讓他將來能夠更好立足,而不是目光短淺地讓孩子享受“眼下的快樂”。逼孩子學習也是如此,眼下犧牲了孩子玩樂的時間,但從長遠看卻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能力,養成了孩子勤奮好學的好習慣,幫助孩子增長了見識。所以,“孩子不想學就別逼他”其實是一個誤區。
需注意的是,雖然“孩子不想學就別逼他”是一個誤區,但家長也不能走極端,“孩子不想學就把孩子往死里逼”。我們所說的“逼”,是講究適度原則的,是建立在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愛的基礎上。在逼孩子之前,我們應盡可能地愛孩子,悉心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給孩子創造生活的浪漫和驚喜,盡可能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等等,感受到了父母足夠的愛,孩子也才不會對家長的“逼”過度反感;同時,“逼”也是要適度的,要在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圍內。比如孩子資質很一般,家長卻非要把孩子逼成學霸,這是極其不現實的,也是孩子根本辦不到的,“逼”得太緊反而可能把孩子逼上絕路。
哲學上講,矛盾是對立統一的。作為家長,我們既要“逼”孩子,又不能過度“逼”孩子,真的是大寫的好難。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