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很焦慮沒有帶好孩子
“在超市看到孩子正在哭,我馬上就去教他怎么讓他不哭”
“超市里的玩具都是被他搞壞的,沒有他的位置”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聽到了聲音,我想抱抱他,可是他不愿意”
“我還是不要他,你得給他買玩具”
“我不想帶他在超市”
“我就要他一個人待著”
很多媽媽覺得,“自己還有那么多時間,其他的事都不可以做”。
可是我真的很想陪著孩子一起玩嗎?
帶他出去玩,就只能帶著他走了嗎?
陪伴孩子,可以及時捕捉到孩子的情緒,回應他的情緒,但不能回應他的情緒。
這種陪伴是說要多,要有豐富、有互動、有回應
的感覺,而不能少。
有人說:我在家陪孩子是挺無聊的,因為孩子吵架了我沒法哄。
其實,沒有人愿意跟著他吵架,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吵架的情況,父母需要注意這幾件事。
▼
1. 專心陪孩子,不做低頭族
沒有哪個父母,愿意花時間陪孩子,除非是親密無間的伴侶,比如說全職媽媽,有“喪偶式育兒”壓力的父母。
如果一個人全心全意照顧孩子,不僅僅會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還會照顧到孩子的精神需求,并且,在孩子面前,還會表現出對孩子的全身心投入,有耐心傾聽孩子說話。
2. 多表達自己
在中國家庭中,夫妻關系相對更加脆弱,如果夫妻關系融洽,能夠理解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并且愿意陪孩子一起分享、分擔家務,那么家庭的氛圍也會更加輕松愉快。
3. 減少對孩子的關注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太黏人,從來不需要自己。實際上,這不是孩子黏人的表現,而是在親子互動中逐漸減少對孩子的關注。很多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不夠關注,主要是因為自己總是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但其實,孩子黏人是一件好事,是因為他們有豐富的情感和生活經驗,愿意把所有的感情留給身邊人,如果這時候父母在,孩子就會更加愿意去依賴父母,對于父母的陪伴有一定的需求,而且總是被滿足,他們的內心就會感到很溫暖,從而就愿意關愛父母。
4. 不要過多的限制孩子的活動
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的社交活動也需要一定的限制,但是這個限制并不意味著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小伙伴,這樣的限制對孩子來說是有些束縛,但是父母不需要太多的干涉。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他們都是自己的同伴,有著同伴的煩惱,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伙伴,同齡人會相互之間互相幫助,共同完成一個任務,這樣也是很好的緩解焦慮的方式。
5. 不做比較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都會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每次比較之后都會對孩子進行一番教育,生怕孩子出現什么問題。
其實如果家長對于孩子的要求過于嚴苛,不僅僅只是給孩子造成了壓力,而且還將這種壓力延續到了孩子的身上,時間久了孩子還是會產生厭學的心理。
父母要想辦法“騙”孩子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或者是帶孩子去游玩,看一看外面的世界,這樣能緩解孩子對于學校的抵觸情緒,讓孩子有一個比較健康的學習環境。
總而言之,孩子厭學其實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關鍵在于家長們如何去引導,如何去教育。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