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空虛是青少年比較多的心理體驗,主要表現為心情煩躁、煩惱、擔憂、痛苦,或者是“一提到上學就惡心、頭昏、心慌、煩燥不安”,進而表現為情緒低落、失去活力、厭學。
近年來,中小學生厭學、焦慮、抑郁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一直以來學習成績很好、一直在優秀的學生身上出現的厭學情緒。但是這些孩子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產生某種情緒,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只是長期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情緒得不到釋放和發泄,因此,他們的內心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使得他們在學習中產生了很多困擾,當他們處于巨大的壓力之下,可是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求助。
二、為什么青少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1.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不成熟
由于青少年處于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他們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他們總想擺脫家長的束縛,又要遵從成人的思想,他們還不具備完善的思維能力,會對許多事情做出片面的判斷。
所以在思想上的獨立,抑制沖動,他們只有在心理上的獨立,才能不依賴外界,才能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去應對學習中的困難。
2.青春期孩子性意識的覺醒
這個階段的孩子想要的東西遠比父母想要的要多,也更加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
父母因為他們的“不聽話”,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變得更加叛逆。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放下對孩子的高期望,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
3.青春期孩子已經有了獨立意識
在青春期這個階段,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熟,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主,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做主。
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做不好,常常會跟孩子說:“你不要這么做,你聽我的。”其實這樣做是錯誤的,父母的做法往往會把孩子的想法全部否定。
父母的判斷好像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但這件事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因為,如果父母的判斷好像是錯誤的,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被愛了,所以他會用“叛逆”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當孩子因為“叛逆”感到生氣時,父母就不要急于去否定他,而是要用對待大人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允許孩子叛逆,但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
那么當孩子青春期時,父母要怎樣才能和孩子做到有效溝通呢?
1、學會傾聽,讓孩子把話說完
當孩子把話講完之后,父母要有技巧性地問:“你講的那個故事是什么呢?”或者“故事是怎樣產生的呢?”,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完。父母在向孩子傾訴完自己的想法之后,要對孩子進行合理的評價。
如果孩子講得不好,父母也不能打擊孩子的信心,而是要學會聽聽孩子的建議,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對父母敞開心扉,也愿意和父母交流,和父母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2、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生活中我們總是因為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情緒而導致心情抑郁,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
他們總是因為心智不夠成熟而讓自己陷入一個困境。這時候孩子的情緒變得更加不穩定,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焦慮》一書中提到過這樣的一個公式:“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通常是大人。”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長,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每當孩子考試失敗,他們可能會對自己感到非常失望,認為自己已經像是一名合格的家長。
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首先要讓自己冷靜下來。
想讓孩子對自己敞開心扉,就要在平時多陪伴孩子,少指責,多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一旦發現孩子情緒低落,父母就要注意了,及時開導,不要讓他們在壓力下長大。
特別提醒父母:孩子“精神壓力”大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電視劇《小歡喜》中,海清飾演的媽媽宋倩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只要你考到前三名,我就給你買什么什么什么
”。
可是,當孩子考了第一名,她卻冷漠地拒絕了孩子。
孩子考了第一名,她卻只給孩子買喜歡的樂高,而不是送孩子去上輔導班;
孩子考了第一名,她卻只給孩子買一套練習冊,弄得孩子無所適從;
孩子考了第一名,她卻冷漠地拒絕了孩子。
她說:“考第一是給你的,要不是你,我現在也不會有你今天這樣的兒子!”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目的是希望通過這樣的行為,激起孩子的斗志,讓孩子更優秀,但殊不知,這種做法,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墨菲定律”,即當我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相信自己的能力時,我們的信心就會隨之消退,而產生的焦慮、自責,就會讓我們更加害怕失敗,更加不敢面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