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
自從“孩子媽”這個大部隊以后,身邊總是能夠聽到很多媽媽們在說,我們家孩子“習慣太差了”“太懶了”“不講衛生”“做事拖拉”“膽小怕事”“不好好學習”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這一度讓媽媽們很頭疼。
其實,只要從小關注孩子習慣的培養,做到這五個“自”就能夠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受益一生。
首當其沖的,就是做到生活自理。

孩子生活自理的習慣差,往往跟他的父母有直接的關系。這樣的父母對孩子一般都過于溺愛。總是包辦孩子生活的一切。時間長了以后,孩子從小沒有形成自理的意識,又何談做到生活自理。一味的依賴父母,當父母有事不在家的時候,自己便束手無策了。所以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最為重要的。
孩子生活自理習慣的養成,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提升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二點是培養安全自護意識
這些年,總是能在各大網站上看到兒童丟失、校內外意外事故、校門口交通事故、甚至火災等危害到孩子生命安全的事件發生。所以,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習一些技巧多做一些訓練,能夠讓孩子遇到危險懂得如何自救。
第三點,保持快樂自信的心態
孩子的成長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哪怕是一次數學考試的失利,哪怕是一次體育比賽的挫敗,如果沒有一個快樂自信的心態,只會給挫敗感做加法,而不做減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來越消沉,甚至是一蹶不振。
就像一輛小汽車一樣,內在的快樂和自信,是孩子的成長路上的發動機,是孩子勇往直前的內驅力。
第四點,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學習不是給家長學的,更不是給老師學的。學習這件事本身,不能夠只讓孩子被動接受,而是要讓孩子主動參與。讓孩子課前主動預習,課后主動復習,長期堅持下去,有助于學生養成勤動手查資料、勤動腦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最后一點,做到習慣自律
一般而言呢,自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不正確的事情自己想做,卻沒有去做,比如說,自己一道數學題不會,想抄襲別人的,但最后沒有這么做;另一種呢,是正確的事情自己不想做,卻堅持去做。比如說,孩子一直堅持6點鐘起床,今天想賴床,但是還是準點起床。
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律,它有助于磨礪心志,是孩子成長道路上必須具備的能力。
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于堅持。這五點習慣的養成,將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受益一生。
我始終相信,一個習慣好的孩子,他的未來絕對不會差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