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持久戰新要義
■胡有才
引言
持久還是速決,始終是考驗指揮員決策能力的一道命題。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發表《論持久戰》,系統回答了“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這一戰爭指導的核心問題,提出了“戰略的持久戰,戰役戰術的速決戰”的持久戰戰略總方針,為全體軍民奪取抗戰勝利指明了方向。今天重溫這部軍事經典,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面對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形態演變,打贏戰爭需要我們重新認知把握持久戰新的時代要義。
戰略選擇的客觀必然性
持久戰是通過時空轉化力量進而以弱勝強的重要戰爭指導法則。信息時代,盡管時移勢異,未來危機沖突與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面對強敵對手,以弱抗強、以劣對優的總體戰略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著眼捍衛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的戰略考量,戰爭的強度、廣度、難度與以往戰爭不可同日而語。在這種以弱抗強的戰爭中,“欲速則不達”,以“速決戰”打贏以弱抗強戰爭的“速勝論”是不切實際的,沒有一定的“持久”就不可能扭轉戰場形勢,甚至把戰爭拖得更久。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沒有一定的條件,速勝只存在于頭腦之中,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與假道理。”因此,未來戰爭中,堅持持久戰仍然是發揮總體戰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戰略選擇。這就要求在戰爭指導上必須確立底線思維,立足最復雜最困難情況,用好人民戰爭這個傳家寶,長遠謀劃,以“持久”對“速決”,揚長避短,把戰爭導入己方所擅長、對己有利的軌道,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以戰略上的持久戰抵消敵技術優勢,使其勢虧力窮、由強轉弱,從而化被動為主動,打贏以弱抗強的未來戰爭。
戰爭能力的持續支撐性
傳統意義上的持久戰,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戰爭周期的“持久”,是在實力不足以戰勝對手的情況下,拉長戰爭進程,最終化強為弱,戰勝對手。未來戰略博弈中,強敵有可能更加傾向于依托其技術和武器裝備優勢,既有可能在新型空間領域打一場“速戰速決”的高端戰爭,甚至實施戰略突襲,將對方瞬時“打懵”,也強調全時持續打擊,對對手實施無時間間隙、無時間禁區和無必停時間的綜合壓制、連續攻擊,將對方全面“打癱”,陷對方于極大被動。面對新挑戰,今天的持久戰更強調戰爭能力建設的指導理念,強調戰爭能力的“頑強性”“持久性”“渾厚性”,要求不僅具備應對危機沖突能力、抗住對手一次或數次強勢攻擊的能力和短促反擊能力,更要通過國防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深入動員軍民,形成一種持續、耐久的戰爭能力,這種能力是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外交、文化等力量綜合運用的厚實的國家一體化戰略能力,是一種“引而不發”的強大戰爭能力,一種集戰略預警、戰略指揮、戰略機動、戰略進攻、戰略防護、戰略保障于一體的體系戰爭能力,一種渾厚綿長“打不垮拖不爛”的“持久力”“抗打力”“反擊力”,一種與敵長期對抗連續反制持續作戰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往往還具有懾止戰爭的戰略威懾作用。
戰爭進程的相對持久性
傳統意義上的持久戰強調“以空間換時間”,通過調整兵力部署、動員后備力量、利用廣大國土戰略縱深遲滯消耗對手等,戰爭能力釋放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戰爭持續時間往往長年累月。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小戰即勝”成為戰爭追求的目標,曠日持久的戰爭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盡量避免的。因此,從時間概念上看,今天的持久戰不是追求像傳統戰爭中歷時幾年、十幾年的消耗戰模式。當然,著眼未來戰爭中斗爭形勢的復雜性、艱苦性,面對強大對手的技術裝備優勢,今天的持久戰也不可能像“巴比倫行動”和“黃金峽谷”行動那樣呈現出一擊即中的“秒殺”模式,企圖通過一兩次綜合防抗、一兩次短促攻擊,就能解決問題、達成戰爭目的。今天的持久戰是戰爭進程和戰爭時間的相對延長、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的相對持久,其結束時間以挫敗敵戰略企圖、達成戰爭全面勝利為衡量標準。而且,由于信息化戰爭作戰體系的龐雜性、參戰軍兵種的多元性、消耗物資的巨大性等,需要精心設計戰爭、構筑戰場、儲備物資和組織訓練。因此,今天持久戰的“持久”更多地表現為平時戰爭準備的長期性和持續性。
戰爭形式的綜合多樣性
傳統意義上的持久戰,要義之一是運用人民戰爭形式,以“游擊戰”“運動戰”為主消耗對手,“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奪取戰爭勝利。信息時代的持久戰同樣要貫徹人民戰爭思想,充分發揮人民戰爭偉力,但其形式更加多樣、更具綜合性。這就要求武裝斗爭與非武裝斗爭緊密結合,綜合進行經濟、金融、科技、工業等領域動員,充分進行政治、輿論斗爭,將綜合國力轉化為戰爭實力,在政治、經濟、外交、輿論、軍事等領域持續發力、連續作戰、綜合對抗,持續分化、孤立、動搖、威懾對手。尤其是軍事行動層面,應綜合運用陸海空天等諸軍兵種諸領域力量,綜合使用火力突擊、網電攻擊、特種作戰、兵力奪控等方法手段,對敵進行綜合打擊綜合反制;首戰與接續作戰相結合,通過首戰勝利震懾對手、創設有利態勢,并不斷投入機動力量、預備力量、新銳力量;正面交鋒與出奇兵施奇策相結合,持續防抗對手綜合打擊、連續反擊、接續攻擊,不斷擴大戰果,挫敗對手繼續進行戰爭的企圖、毀癱其持續作戰能力,致其由強變弱,在軍事上堅決徹底打垮敵人,為政治和外交斗爭贏得主動。
戰爭行動的攻防一體性
傳統意義上的持久戰以積極防御戰略為指導,在戰爭進程中主要體現為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等階段,特別是在戰略防御階段防御是主要作戰行動。信息時代的持久戰更多地表現為全過程攻防一體的戰爭行動,要求在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在對抗全過程主動作為,積極防御、主動進攻、攻防結合、連續作戰。在未來戰爭中,對手有可能依托其技術優勢,不僅會在太空、網絡、深海和認知等領域對對方實施戰略突襲,更有可能對對方國土戰略縱深的大中城市、重要軍事民生目標進行戰略空襲,以削弱對方持續戰爭能力。因此,劣勢一方應主動防抗,依托國土縱深、戰略內線,綜合運用防空手段,預先設防與機動抗擊相結合,偽裝與防護相結合,確保各領域安全,保護重要目標尤其是戰爭潛力目標,確保戰爭能力持續生成。同時,更要先機制敵,主動攻擊、打敵源頭、斷敵后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運用非對稱手段,積極在外線實施進攻作戰,抓住每一個“時間窗口”,充分利用、優先使用精銳作戰力量、新質作戰力量等,快速集中優勢力量,瞬時釋放聚優效能,對對手支撐作戰能力生成與發揮的關鍵節點、高技術武器裝備、影響民心士氣的目標予以堅決主動有力打擊,以每一個點上“速決”、每一個戰役戰術攻勢行動,不斷動搖對手戰爭意志、削弱其持續作戰能力,使其由強轉弱,進而挫敗對手。
戰爭準備的前瞻預置性
寧可備而不戰,決不能無備而戰;寧可大備小戰,決不能小備大戰。打贏信息時代的持久戰,不是戰爭到來后的被動“持久”,而是立足未來戰爭的前瞻持續預置、先勝而后求戰。因此,要大力加強戰爭總體戰能力建設,深度推進軍地協作,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統籌謀劃、整體推進,形成厚實的國家總體實力和總體戰能力。應著眼軍事斗爭準備需求,在相關區域預設堅固完備的軍事基地、設施、場地,并注重深遠經略,建立軍事力量前出戰略支點,加大戰區物資儲備,以利戰時力量投送和作戰行動實施。強化后備力量的儲備動員,做到平時少養兵,戰時多出兵,通過完善的兵員力量建設制度,訓練和儲備戰時需要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加大儲備高科技人才,確保戰時持續動員兵力兵員,保持持續作戰能力。注重高精尖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建立完備獨立的武器裝備生產線,確保戰時武器裝備保障“不斷線”,不被強敵對手“卡住脖子”而陷入“捉襟見肘”境地,保障持續作戰的需要。
來源: 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