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能順利生孩子嗎?
有孩子的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這有什么好擔心的,你不擔心那有什么用,這個孩子根本不適合來這里上學,你看看你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好擔心的,你就是沒啥好擔心的。”
而且焦慮癥是一個很嚴重的疾病,這種病會發展成中度或重度抑郁癥,可以前往醫院尋求專業的幫助,多陪伴孩子,多關心他們的生活,給孩子更多的關注。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般來說,兒童和青少年需要在整個兒童期到成年之前進行定期的體檢和預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
(1) 存在情緒問題或學習障礙
(2) 對上學、學習和社交的焦慮、抑郁的反應和軀體癥狀
(3) 食欲增加或體重增加
(4) 睡眠和情緒的變化
(5) 躁狂或抑郁的發作
(6) 精力下降、疲勞或精力減退
(7) 對于失去或失去或失去興趣或喪失的事感到痛苦和低
(8) 無法集中注意力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
(9) 活動減退或變得無望
(10) 疑慮或擔憂過多
(11) 缺乏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能力
(12) 自責或擔心失去照顧他人的能力
(13) 覺得自己的情緒功能受到損害
(14) 無法集中注意力或控制局面
(15) 擔心會受到牽連
了解以上幾個因素,我們可以判斷孩子是否有雙相障礙:
1. 情緒變化:
興奮、易怒、激動、易怒、話多、時常抱怨身體不適、成績下降或無緣無故與家人發生爭吵;
2. 自殺:
疑病而逃學、離家出走、身體疼痛、情緒低落、自傷自殺傾向和行為;
3. 嫉妒、自尊心過強、自我感覺良好、追求完美、敏感多疑、易沖動;
4. 沖動、有攻擊性、自傷的行為:
5. 被動攻擊行為:
不計后果,不知輕重,甚至可以與人發生肢體沖突,對他人進行傷害,包括語言攻擊、身體攻擊,如拍打、撓傷、咬咬傷、推人、咬人、抓撓耳、掐人等。
7. 使用語言暴力:
暴力攻擊行為時常發生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如家長總是命令式地對孩子說:“不許哭”、“不許哭”、“不許哭”、“不許哭”、“不允許發脾氣”、“哭了就要打人”。
家長語言暴力傷害了孩子,孩子內心的委屈和痛苦無從釋放,只能憋在心里,長此以往,內心就會變得抑郁、壓抑、孤獨、焦慮,甚至有些孩子會出現自殘自殺的想法。
7. 恐懼和焦慮:
如果家長經常打罵孩子,把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化作簡單的“問題”,會變成“關系”。孩子會在這些事情中感受到壓力,可能會懷疑自己,比如考砸了、和同學鬧矛盾了等等。
8. 隨意指責:
家長對孩子過多的指責和埋怨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壓力,產生自責、羞愧、自卑心理,引發焦慮情緒,影響學習。這種情緒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態。
9. 抱怨:
家長常常會因為一點小事而責備孩子,有時會表現出對孩子的失望情緒,這樣會導致孩子產生挫敗感,他們會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為了不讓孩子陷入情緒的深淵,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盡量避免孩子遭遇任何的挫敗和失望。如果事情總是消極的去對待,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消極的心態,所以家長要學會尋找孩子產生沮喪情緒的原因,并且不責備孩子,不要去否定孩子。
10. 陪伴: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他們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但是他們不愿意跟父母分享,如果家長因為工作忙或者其他的事情經常出差,那就要主動地跟孩子做一些親子游戲,比如每周或者每次出去玩一段時間,每天都要做親子游戲的過程,跟孩子一起做這個游戲,慢慢的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打開,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會越來越好,這也是鍛煉孩子心理的一個好機會。